近日,记者走进云县幸福镇石佛山生态农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临沧坚果、咖啡布满了10160亩的生态农业园内的山坡上,箐沟旁,一串串洁白的坚果花挂满枝头,在微风吹拂下,花香四溢。石佛山生态农业园通过采取整合项目、提质改造、强化管护,既绿了荒山、美了村寨,又鼓了群众的“钱袋子”。

据了解,石佛山生态农业园项目实施前,种植的坡地属于“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 项目实施后实现了“三保地”(保土、保水、保肥)。项目建成后,有效破解了制约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化程度低,中低产田地比重大的瓶颈。在把土地综合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推进千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中,通过修建管道、水池等灌溉设施,着力提高了项目区的蓄水抗旱能力。在项目区,通过采取“项目+项目”“产业+产业”“效益+效益”的模式,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加快推进。
“项目+项目”,整合资源强基础。石佛山生态农业园建设,以水利部门的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依托,相继整合实施了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开发整理、交通部门的道路建设、林草部门的陡坡地治理、水利部门的高效节水等项目,累计建成混凝土主干道路38.1公里、生产道路36.2公里,沟渠27.3公里、水窖340口、完成土地整理10160亩。有效整合了各个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实现了产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有效配套。

“‘十二五’以来,云县深入实施‘生态立行、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把坚果产业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统筹推进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云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何安明介绍说,目前,全县发展临沧坚果种植面积31.39万亩,2022年坚果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两亿元多元。石佛山生态产业园整合了农业、自然资源、水务、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目前,幸福镇坚果种植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产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对坚果全面的管护,提升了坚果的品质和产量。今年,该镇还整合了87.25万元的项目,将对生态农业园的1600亩坚果进行提质增效。下一步,还将加大农户坚果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坚果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
“产业+产业”,立体农业促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土地和气候,分海拔布局产业,在1000米海拔范围内发展高优蔗园产业,1000至1300米大力推广“坚果+咖啡”立体种植模式,1300至1600米主要发展速生丰产林、杉木等,1600米以上种植茶叶、核桃、魔芋等。石佛山生态农业园引进了临沧凌丰咖啡公司成立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实行流转反包统一集约经营,每年给予农户每亩一定的地租,提供种苗,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给予各项技术指导。
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主任余文明表示,多年来,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对石佛山生态农业园内种植坚果的农户进行了整形修剪、嫁接改良、中耕管护、病虫防治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坚果品质,提升了经济效益。
“效益+效益”,创新模式促增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了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化,确保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促进了各族群众致富增收。“坚果+咖啡”种植基地在进入丰产期后,咖啡鲜果亩产2吨,鲜果每吨2500元,亩产值5000元;坚果亩产达0.33吨,干果每公斤30元,亩产值9900元,“坚果+咖啡”的种植模式亩产值可达14900元。
在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前,园内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值在600-700元左右,且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频发泥石流灾害。慢蔗村慢卡村民小组村民石凤军对记者说:“我家2012年开始在幸福石佛山生态农业园种植8亩多坚果,2019年进入丰产期。特别是去年,我家8亩多坚果就收入了6万多元。在种植坚果以前,我家这块地一直在种玉米,每年收入在12000元左右。石佛山生态农业园内的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坚果,生态农业园内种植出的坚果品质好、价格也好,是促进我们增收致富的一个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