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明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023-01-09 15:36:52   来源:后箐乡   作者:张余嘉    点击: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央政策一脉相承,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时代之期,更是群众之盼。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没有掉队,共同富裕路上也不能落下一人。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发展实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抓紧抓实乡村振兴工作,不丢下任何一个“慢行者”。

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奠定共同富裕坚实基础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脱贫成果的稳定和可持续,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固定模版可套,没有统一方法可用,根据本地区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路线图”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篇大文章,要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把当地实际和共同富裕目标相结合,聚焦制约共同富裕的瓶颈问题,明确工作中的长短目标、优先顺序、重点难点等,确保工作上不留空档、政策上不留空白,切实把共同富裕的导向立起来、规矩严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要立足地区实际,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要立足群众期待,完善政策供给,优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期间的主要帮扶政策持续发挥效力。
 
弥合区域失衡鸿沟,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是“共同富裕的新生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既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又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打通要素流动堵点,让农业人口分享更多资产型收益,将农村资源红利惠及农民、富裕农民,达到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目的。同时,聚集在一线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要向基层下沉,要有的放矢地瞄准小镇居民盼望的优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资源,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以高水平的民生供给体系筑牢共同富裕的“安全网”。此外,共同富裕的内涵也要求民生从谈“服务质量”向谈“生活品质”转变,从注重物质条件向注重精神文化转变,须找准基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小城镇的地区文化习惯,持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到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

构建合理分配格局,擦亮幸福底色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立足点和落脚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增强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档升级;要打通农村公共服务堵点,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效匹配,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有效扩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助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高速发展道路上促进共同富裕,要不怕千难万阻,坚定不移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让共同富裕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