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明珠

云县大勐麻寨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2021-09-30 08:51:31   来源:大寨镇   作者:黄丕峰    点击:

   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政道,还是旧时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通道,就云南省的临沧地区而言,大勐麻寨是受茶马古道影响最大的区域,可以说,大勐麻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由大勐麻寨简称得名的大寨镇在傣语里就有茶马古镇之意。

   勐麻:又写作猛麻,系傣语译音,傣语"勐"意为"城镇"或"地方","麻"意为"马",汉意为“马城镇“,因驮茶盐的马帮甚多且多沿勐麻河槽子经过,被当地人称为“勐麻槽子”或“勐麻槽”,因驮茶盐的大马帮南来北往,自古以来乃临沧地区茶盐贸易之重镇。

 

   据《顺宁府志》、《云州志》及民间口碑,现辑存介绍,以供鉴赏。

   贸易之繁荣-大四方街:在现大寨老街,古时各地马帮从勐麻四面八方的大山聚集而来贸易茶盐,因贸易繁荣盛大,称之为大四方街,今仍把四面八方而来的人称之为四山人。

   马帮之聚集-马街:因大勐麻茶盐贸易繁荣,南来北往马帮聚集,久而久之聚集成街,今天茶房乡马街村由此而起。 

   饮茶之兴盛-茶坊:当时茶房因地处交通要道,是大勐麻寨、大石、邦东到县城;后箐、涌宝到临沧的必经之地,大猛麻土司官员在街子桥头(古称万寿桥)开设茶坊,专以接待过往官员及客商,后设茶房乡。

 

   普洱茶后起之秀-那罕:从昔归往大勐麻寨方向,有一村名那罕,相传系傣语译音,傣语"那"意为"田","罕"意为“金子”、“王子”、"官家",既:大勐麻土司官家的田之意。

   出马匹的村-养马村:云县杨光旭先生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为解决运输、马帮出行之需求,大勐麻土司俸氏派人在澜沧江畔水草丰茂之地建牧场,饲养骡马,上贡到土司家以供役使。岁月沧桑,牧马人繁衍开垦,牧场变成村落,今之栗树乡养马村由此而起。

   产贡茶的寨-茶寨:茶寨是大勐麻土司管辖辖区内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村寨之一,上贡到土司家的茶叶自明代便是大勐麻土司进行礼仪活动和祭祀的贡茶,亦在道光年间上贡到北京得道光皇帝封为贡茶,现尚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保留。

   1、茶寨岩茶山: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写,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遍寻茶源,并对产茶之地进行总结,他认为茶之上品出自烂石,所谓烂石,是指风化较完整发育良好且未种植过作物的碎石土,其矿物等养分齐全,结构良好,为茶树生长的上佳之地,所产茶叶数量稀少,品质亦更高。岩茶山为一整块石头经风化而成,石上种植于明、清、民和改革开放各时期茶树数百颗,古中小树并存,上百颗茶树独生于一整个经风华的石头之上,乃世间少有。

   2、马道嗞 (音:资):又写作马到嗞,史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东北线)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城),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铃响马帮来”。
       
   在距离大勐麻寨不足百米的茶寨村脚有一处坡很陡的路,马帮到这时上很陡的坡使劲到嗞起嘴漏出牙齿,得名马道嗞,马道嗞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叉路口,从马道嗞南线过邦东那罕昔归,可东进景东西出缅宁。北线到云州再过凤庆到大理后亦可北进西藏,东达昆明,西线入棠梨坝、官房到蚂蚁堆、勐莱坝后可进镇康和耿马后出缅甸,东线过纳贡田出糯洒栗树到景东、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经马道嗞向国内外输送茶叶等产物,虽然西线的茶叶流量不如北道,但商帮实力强于北道,且多为持枪商帮。其商帮多以腊戍(缅甸国土)为终点,或以茶易纱,或以茶易土锅等,其目的是谋取利益。北线则不同,商帮在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及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带了回来。所以说北线对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茶马古道北线带来的这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文化,为勐麻片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阅《云县志》及有关史料发现,大勐麻土司管辖的区域早在1707年就拥有了获时省府认可,在勐麻文丰尧上开办 “文宫小学”。也涌现出了像仕途进士杨国翰和例贡进士李凌雲,例贡进士赵国正,明经进士石曰琮等一大批文人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