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沧市云县194村(社区)的中,有这样一名普通的村干部,他想群众之所想,兢兢业业,视群众的小事都为大事,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9年来,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产业,逐步使群众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伟业。他就是茶房乡村头村党总支部书记——张世忠。

张世忠,男,1976年4月20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员,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村头人,任村头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2016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2018年是市人大代表,2018年被评为市级“扶贫优秀村干部”,2021年也是市人大代表,2021年被评为年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一名看似普通的村干部,却有着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是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是村支部建设的合格“领头羊”。

致富添渠道 群众有实惠
张世忠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村里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有的古茶树甚至有几百年的树龄,但因为销路窄和制茶工艺差的原因,几百年的古树茶甚至没有外面几年树龄的生态茶价格高,有的村民甚至有了卖茶树的念头,看到村民们有了这种“杀鸡取卵”的念头,张世忠急了,为了保护好村里的这笔宝贵资源,他带领群众致富,他四处贷款筹集资金建了自己的古树茶专业合作社,他引进制茶设备,到处取经提升制茶工艺,联系销路,采摘时节村民们的古树茶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外销,茶叶价格高起来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抓实产业 促农增收
2013年以前,村头村的群众基本上是以出售本村的茶树来增加经济收入。张世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向群众讲解古茶树的重要性,并通过将古茶树保护措施写进《村规民约》,明确禁止群众进行茶树买卖。当时,群众很不理解,甚至对他个人产生了误解。当时张世忠不畏质疑,并通过成立茶叶合作社、购进制茶设备、高薪聘请茶艺师提升制茶工艺、联系销路,采摘时节村民们的古树茶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外销。茶叶制作的工艺高了,品质得到控制,价格高起来了,村里的就业岗位多起来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张世忠的工作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争取到沪滇帮扶项目对本村的中老茶园进行了提质增效改造,1200亩低产的茶叶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时,村头村在传统泡核桃、茶叶等产业基础上,根据本村组土地、气候等条件发动群众增加了蚕桑、烤烟、魔芋等产业。截止目前,全村有蚕桑240.6亩、烤烟51亩、魔芋示范地251亩,通过因地制宜的增加产业项目,截至2021年末,村头村的人均收入达到13120元,较2020年的人均收入12378元提高了6%。
保护生态 倾心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关乎子孙后代。在产业发展中,他看到了桉树种植对本村产业发展及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召开村民大会时他多次强调桉树的危害性并要求群众停止毁林种桉行为。通过几年的宣传教育,村头村再无新增桉树面积,新植的果树郁郁葱葱。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让下一代接受教育是斩断穷根,实现快速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2020年以来,张世忠通过个人奖励、赠送等方式,于2021年给村头村小学的学生送去了新文具,连续5年通过个人出资给本村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爱心奖励;给予本村80岁以上老人爱心慰问,得到群众广泛赞誉。面对群众的赞扬声,他总是这样说:“我们个人拿一点,没什么,主要是带动大家、带动社会尊师重教,鼓励我们农村的娃娃求学上进,通过社会的帮助,老师的付出,学生的努力,让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反哺社会。”
张世忠就是这样一个几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当地群众付出着、奉献着,他的艰辛付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张世忠,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村干部,他把全部的爱奉献在了工作岗位上,温暖了群众的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他仍然在续写着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壮丽诗篇。(吴 泉)